内容详情
2021年03月26日
2020年邹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邹平市统计局
2021年3月25日
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大“六稳”工作力度,落实“六保”工作要求,疫情防控有力有序有效,经济加速复苏回升,发展质效稳步提高,人民福祉水平持续提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十三五”实现圆满收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
一、综合
经济发展好于预期。根据县级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为558.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0.5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276.2亿元,增长-0.6%,其中工业增长-0.7%;第三产业增加值252.1亿元,增长7.7%。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5.5:49.4:45.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升3.2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723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394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9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1%。
物价总体涨势温和。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3%,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4.1%,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5.4%,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8.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8%,购进价格下降2.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5%。
人口规模保持稳步增长。年末户籍人口74.49万人。
全年计划生育出生人口5353人,出生率6.99‰;死亡人口4403人,死亡率5.75‰;自然增长率1.24‰。
二、重点战略
动能转换初见成效。完成210万吨焦化压减。实有市场主体69921户。新登记市场主体12651户,比上年增长12.24%。全年分两批申报高新技术企业30家,申报数量较上年增加50%,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2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家,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1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9.1%,比上年提高18.76个百分点。“四新”产业投资占全部国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52.5%,比上年提升15.7个百分点;“四新”产业固定投资比上年增长54.3%,高出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6.1个百分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显。世界高端铝业核心区建设取得突破。规模以上工业中涉铝产业产值达到980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1%,其中高端铝产值占到21%;邹平国家高端铝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入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动态调整“四新四化”项目库,入库项目78个,总投资273亿元,其中15个项目纳入省项目库,25个项目纳入滨州市项目库;6个项目入选省动能转换优选项目和“双招双引”重点签约项目;上报5个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产业攻关项目。新医药高端布局,投资60亿元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苏州美诺医药达到入住条件。新能源快速壮大,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项目纳入全省氢能产业示范项目。低碳经济示范突破。首个“企业碳标签”项目在邹平创新集团启动。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市级工程实验室4家。目前共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省级工程实验室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市级工程实验室14家。
乡村振兴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再上新规模。2020年度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04万亩,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达到60.95万亩,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达到65.7%,土地流转规模和适度规模经营率均位居滨州市前列。新增滨州市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示范合作社3家、示范家庭农场3家、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8家、示范园区3家、产业化联合体2家,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3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860家、家庭农场1176家、种粮大户2027个。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工程,共培训农业领军人才15人、农业经理人22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331人。培育“滨州市十佳乡村之星”1名、“邹平市乡村之星”5名,成功评选山东省优秀乡镇农业技术人员4名。实施健康邹平管道直饮水项目,投资1800万元,完成8个小区管道分质直饮水工程。城市供水方面,新建管道960米,维修改造管道12.8公里,管道抢修130处;城市排水方面,全年检查老城区、经济开发区排水管网300余公里,更换检查井井盖300余个、维修落水口、篦子500余处,疏通排水管道10余次;投资58.6万元,完成黄山三路以南黛西四路以东区域污水管网整治工程。
三大攻坚成效显著。有效防范和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全市累计化解不良贷款85.63亿元,较年初下降5.84个百分点。截至12月末,不良贷款余额为38.82亿元,较年初减少46.6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4.77%。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年共审批城乡低保1490人、特困人员986人、临时救助困难群众468人。污染防治攻坚战圆满收官。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城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为66.3%,同比上升10.9个百分点,PM2.5、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4.1% 、10.4%、14.3% 、11.1%、12.5%、9.4%。
三、改革和创新
重点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开发区改革顺利推进,整合归并内设管理机构,将原来的15个行政事业单位,精简到5个。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66.53%的村完成成员界定,99.88%的村完成清产核资,98.95%的村完成折股量化工作,98.48%的村通过第一次股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成员,表决通过股份经济合作社章程,96.7%的村完成登记赋码工作。
质量强市建设加快推进。全年新增注册商标741件,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到6542件;新增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21件,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总量达到34件;拥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6件。6家企业入围2020年山东省制造业高端品牌企业培育名单,10家企业的12个产品被认定为“2020年度山东优质品牌”。
创新驱动战略全面实施。知识产权加强创造,新增专利申请量983件、专利授权量686件。创新创业活力迸发,组织评价科技成果17项,完成科技成果登记19项,申报滨州市科学技术奖8项,登记技术合同65项,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8.06亿元。创新人才积极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16人,外专双百专家1名。
四、农业
农业生产保持平稳。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4.1亿元,比上年增长2.8%。粮食总产量71.36万吨,比上年增长3.8%;单产437.5公斤/亩,比上年增长3.3%。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获证产品55个。
林牧渔业保持稳定。全年造林面积1239公顷,年末森林面积25654公顷。全年肉类产量5.33万吨,比上年下降12.76%;禽蛋8.16万吨,增长69.65%;牛奶产量3.26万吨,增长80.1%。水产品总产量3780吨,增长0.8%。
农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增强。全市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53。新增耕地灌溉面积0.285万亩,年末达到85.38万亩。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0.6万亩。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4.28%,小麦、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9%,玉米机收率97.31%、小麦机播率98.99%。
五、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发展稳中向好。全部工业增加值261.3亿元,同比下降0.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7%。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下降3.4%,利润总额增长74.6%,营业收入利润率4.24%,比上年提高1.8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9.5%。
建筑业规模不断扩大。资质三级及以上建筑业企业75家,比上年增加10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6.97亿元,比上年增长6.5%。
六、服务业
服务业支撑作用明显。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达到45.1%,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服务业正向拉动地区生产总值2.9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服务业平稳向好。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比上年下降3%。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6%,物业管理业下降8.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下降33.1%,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3.7%,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下降35.5%,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下降14.6%,教育类下降26.6%。
全域旅游提振复苏。全年共接待游客439.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9.2亿元,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为7%。目前全市共有11家A级景区,其中4A级景区1处、3A级景区7处、2A级景区3处,省级旅游强镇4个、旅游特色村13个、工农业旅游示范点13个、精品采摘园7个。旅行社及旅行社分社22家,其中3A级旅行社3家。星级宾馆6家、星级农家乐7家,码头镇被评为“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镇”、邵家村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邮政电信业发展良好。全年邮电业务总量50703.6万元,比上年下降21.4%。其中,电信营业收入42045.7万元,下降25.3%;邮政业务总量8657.9万元,增长5.66%。年末固定电话用户6.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2.7万户。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103部。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3.9万户。
交通运输形势稳定。济青高铁邹平段全年共发送旅客31.65万人,平均日发送867人。年末公路通车里程2903公里,其中县乡公路通车里程531.6公里。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22.7万辆,比上年末增长7.1%。其中,私人轿车11.5万辆,增长4.5%。
七、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8.2%。三次产业投资构成为5.8∶35.9∶58.3。重点领域中,民间投资增长4.9%,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79.1%,比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长4.0%,对全部投资增长贡献率为15.8%。新兴产业投资加速,“四新”经济投资增长54.3%,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52.5%,比上年提高15.7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51.3%,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135.2%。服务业投资增长0.8%。
房地产市场运行平稳。房地产开发投资259559万元,比上年下降2.2%。其中,住宅投资237401万元,下降2.0%。房屋施工面积341.2万平方米,增长16.3%。其中,住宅施工面积295.9万平方米,增长16.9%。竣工面积40.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竣工面积34.5万平方米,分别增长-16.3%和-20.1%。商品房销售面积75.0万平方米,增长83.3%。其中,住宅销售面积71.9万平方米,增长78.7%。具有资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39家,比上年增加3家。
八、消费市场
消费市场加快复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5010万元,比上年增长0.4%。其中,餐饮收入113251万元,下降5.5%;商品零售1131759万元,增长1%。城镇零售额999563万元,增长0.4%;乡村零售额245447万元,增长0.5%。
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新兴消费高速增长,限额以上新能源汽车比上年增长401.3%,智能手机增长60.1%,体育娱乐用品类和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445.3%和11.3%。
网络零售拉动有力。纳入监测统计平台重点网络零售企业843家,网络零售店铺9653家,全年实现网络零售额15.2亿元,其中实现农产品网零额2.2亿元,同比增长13.1%。
九、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保持相对平稳。货物进出口总额203.08亿元,比上年下降16.05%。其中,进口完成150.93亿元,下降18.23%;出口完成52.16亿元,下降9.04%。
出口商品中,纺织服装出口22.8亿元,下降10.2%;铝深加工类出口13.0亿元,下降16.7%;化工类出口3.96亿元,下降29.3%;机电类出口7.1亿元,增长102.9%;农副产品出口2.8亿元,下降3.4%。
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年末外商投资企业45家。实际使用外资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7.6%。共签约项目34个,签约项目投资总额239.74亿元,其中,落地项目28个,引进世界500强项目3个。引进市外资金98.4亿元,总额位居滨州市第一。
十、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保障有力。实现财政总收入109.5亿元,比上年增长3.7%,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1.8亿元,增长3.3%。其中,税收收入53.7亿元,增长2.9%,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74.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10.96亿元,增长59.8%。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7%,教育支出增长2.0%。
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709.97亿元,比年初增加108.0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709.72亿元,比年初增加7.0亿元。其中,住户贷款132.6亿元,增加23.4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577.1亿元,减少16.4亿元。
资本市场稳健发展。年末共有6家上市公司,累计从境内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586.47亿元。
保险业平稳发展。市内设立分支机构的保险公司35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5.07亿元,比上年下降2.1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51亿元,增长4.62%;人身险保费收入9.57亿元,下降5.66%。支付各项赔款与给付6.89亿元,比上年增长22.78%。
十一、民生保障
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03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195元,增长3.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19元,增长6%。
城乡建设持续提升。开工建设城区基础设施配套项目6个,完成投资7000万元;新建市政道路长度2.51公里;铺设城区排水管道8.4公里,改造海绵城市面积5.4平方公里。新增城区集中供热71.18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小城镇建设“百件实事”107项,完成投资40.8亿元,极大提高了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新增农村清洁取暖2.98万户。
社会保障更加有力。年末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含生育保险)、失业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6.0万人、16.1万人、11.9万人和13.8万人。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33.6万人和57.5万人。企业职工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2693.18元。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为每人每月142元,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贴标准由520元提高至550元。各项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继续保持100%。年末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06人,年人均保障标准8208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6881人,年人均保障标准6132元。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20个,床位数2347张。
保障性安居工程顺利推进。开工建设棚户区改造项目1个,建设安置房636套。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个,改造户数524户,改造面积5.49万平方米,完成投资464万元。
安全事故防控有效。全市共发生安全生产事故6起,死亡4人,受伤6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007,十万人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
十二、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改善办园条件,投资7264万元,新建改扩建幼儿园8处,建设面积25323.29平方米,完成投资6930万元,新增班级50个,新增学位1500人。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专任教师分别达到2973人、1967人、1319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494人,特殊教育学校专任教师38人。
文化事业繁荣兴盛。县级不可移动文物39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图书馆年接待读者14.9万人次,借还图书14万册,举办线上线下活动74余次,被中国图书馆学会评为“全民阅读先进单位”。开展“戏曲进乡村”定量指标演出1225场次,覆盖全部行政村。共有新闻出版类单位196家,其中印刷企业51家。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为100%。共有剧场、影剧院3个、艺术表演团体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美术馆1个、文化站16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858个。
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04个,其中医院12个,基层医疗机构586个。卫生机构床位3503张。完成诊疗服务399.5万人次。16个镇(街)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成中医药综合服务区。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全市11处卫生院、5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299处村卫生室均达到省级标准,达标率为100%。积极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签约覆盖率达70%。
体育事业全面推进。确定230个村(社区)健身器材提档升级名单,投资148.1万元安装230套健身器材、10副篮球架、20付乒乓球台。投资81.65万元对邹平市黄山公园环山路进行提档升级工程,依托黄山公园地貌特点,新建山东省自行车训练基地专用赛道。完成公共健身设施定位和上传工作,纳入滨州市智慧健身平台,为下一步更好地精准投放器材、损坏器材及时报修、重大赛事信息发布等提供便利。完善“10分钟健身圈”,制定《邹平市“体育惠民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完成21个社区、行政村健身器材配置。组织邹平市第九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完成“大众网杯”羽毛球邀请赛、邹平市轮滑运动协会亲子接力赛等赛事活动。参加滨州市第十届全民健身运动会,荣获4项第一、4项第二、2项第三。
气象服务能力增强。制作编发各类气象情报服务194期,气象信息服务周报51期,发布各类气象预警信号88期,决策气象服务短信686条。抓住有利时机成功实施人工增雨(雪)作业7次,防雹作业5次,发射火箭弹28枚,炮弹820发,缓解了农田旱情,减轻了森林防火压力,防护区内未形成冰雹灾害,作业效益明显。
注:1.本公报中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影响,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情况。
2.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2020年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人口相关数据将通过《邹平市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进行公布。本公报户籍人口为公安部门提供。出生人口、死亡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市卫健局提供。
4. 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产量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等数据是由国家统计局邹平调查队提供。
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6.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一是指辖区内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或年末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自有房地产经营活动和其他房地产业等行业。二是指辖区内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或年末从业人员50人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7.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包括城镇和非农户计划总投资50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投资、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投资。
8.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