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11月08日
在行动
高新街道
从“心”出发 用“新”服务
聚力打造新品牌
□通讯员 李聪 张珩 报道
今年以来,高新街道紧紧围绕提升质量,在“为民、便民、利民”上下功夫,打造了“心”管家政务服务品牌,固阵地强机制重服务,谋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切实增强了辖区企业及群众的。
基础建设再夯实,服务环境温馨和谐
“来便民服务中心几乎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所有的生活困难,比如充电、打气还有一些基本的药品等,为我们想得很全面。”东石村于丛丛说,“每次来,都感觉既有效率又温暖。”
高新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共630平方米,一楼为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设置业务办理区、帮办代办区、引导咨询台、学雷锋志愿服务站、自助服务区、休闲等候区等功能区域。同时,为更好满足群众办事需要,便民服务中心配备便民雨伞、老花镜、饮水机、手机充电站等便民设施及用品,为群众提供了更方便、更顺畅、更贴心的办事环境。
“便民服务中心设置了几个综合窗口,再也不用跑了这个部门跑那个部门,在这里就能一站式解决了。”东崔村尉杰说,“帮办代办的效率也越来越高了。”
今年以来,街道持续规范便民服务事项,目前已申请政务服务事项139项,涉及党群服务、退役军人服务、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残疾人保障、双拥服务、计生协管等事项,实现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就近可办”“多点能办”,让群众能够家门口享受到高效便捷的服务。按照“传统+综合”的方式,设置15个传统办事窗口、3个综合服务窗口,实现无差别线上线下综合受理,实行“大厅内分区域受理、区域内无差别受理”,初步构建起“一门式、一窗式”的便民服务模式。同时,积极完善好差评制度,设立意见箱,让办事群众对窗口工作人员和帮办代办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进行评价,截至目前,共收集好差评信息873条,极大地提升了群众服务。
机制运行再完善,服务窗口温心暖心
“为了解决我们的实际困难,街道、社区采取了很多的方式,比如座谈会、‘同心圆桌会’等,畅通了我们表达诉求的渠道。”胜利花园小区居民孙秀丽说。
街道始终坚持服务为民、便民利企,整合资源、简洁优化,透明高效、全程监管的原则,全面摸排企业和群众需求,形成服务清单,并根据企业和群众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将清单的事项进行逐一办理,切实提升了服务效率,增强了企业和群众的。并开创性地打造了“全岗办”服务,利用街道社区工作者的专业优势,及时了解、汇总、答复群众的问题,形成功能互补、高效便捷的服务模式,实现便民服务一步到位。
“为了让我们尽快熟悉业务,街道组织开展了多场业务培训,并在业务科室进行现场学习,由此也熟悉和掌握了很多的业务知识,在遇到问题时基本都能当场办结。”社区工作者李蕾说,“如遇到不能当场办结的,就记录下来分类传给相关的科室,并及时给群众答复,也越来越多地得到群众的好评。”
服务效能的提升,服务质量的优劣,最有发言权的是企业和群众。为极大提高群众,街道建立“三亮明”“四公开”“五项制度”服务体系。“三亮明”即服务人员亮明身份、亮明承诺、亮明标准,做到责任落实到人,倒逼办事效率和提升服务水平;“四公开”即办事程序公开、办事依据公开、办事时限公开、办理结果公开,拓宽信息获取渠道,回应群众关心关切和诉求,以公开促落实、促规范、促服务;“五项制度”即首问负责制、全程帮办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窗口服务质量。
“每次来寻求帮助或者办理业务工作人员都是笑脸相迎,这让我们感到非常的温暖,不仅态度好,而且效率高。”山旺埠村李秋菊说。
帮办效能再提升,服务品牌快捷高效
“每次有什么事,村里的帮办代办员都冲在前头,帮我解决了不少困难。”邢马村周庆东说,“不仅帮我修缮房屋、还帮助我就医等等,这些我都记在心里。”
为了做到“群众诉求在哪里,帮办代办就到哪里”的目标,街道组建了涵盖各站所、社区、村的100名人员的全员帮办代办服务队伍,实现群众吹哨、帮办代办员报道,确保“事事有回应,件件有落实”。截至目前,已完成帮办代办数量1080件,其中社会救助类63件,社保医保类215件,特困人员供养类26件,行政许可类20件,其他756件,真正实现了“帮办代办全覆盖、为民服务无障碍”。
“街道在保障企业经济运行上也下了大力气,不管是惠企政策的传达还是资金、手续等协调,各个方面都让我们非常省心。”山东乾正数控机械有限公司杨晓说。
为更精准地帮扶企业,街道组织开展企业遍访活动,定期到企业走访调研,协调解决用工难、融资难等问题;做好“人才兴邹”等惠企政策宣讲,鼓励企业争取人才红利;主动对接发改、工信、科技等部门,积极协助山东金来铝业有限公司、山东乾正数控机械有限公司、山东鲁豫阀门有限公司申报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确保让企业“多用时间跑市场、少费功夫跑审批”,真正建立起打包帮办的为民服务、为企服务优质平台。
高新街道将继续秉承“求真务实、以人为本、热情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理念,进一步加强便民服务中心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努力将“心”管家服务打造成全市的标杆品牌。
邹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赢得民心
□通讯员 李忠贤 报道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22年,邹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稳就业、公益岗扩容提质、技能提升上全面发力,确保各项就业民生政策落地见效,细心、贴心、暖心的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赢得民心。
多措并举稳岗扩岗。一是建立零工市场。邹平市人社局科学规划布局,在交通便利、人员求职比较集中的汽车站东商业街,建立滨州市首家公益性零工市场,有力推动劳动力市场供求有效对接,保障零工群体就业,带动更多群众就业增收。零工市场基础设施完善,服务领域拓展延伸,为广大就业者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岗位供求、劳动维权等公益。截至目前,发布用工岗位4687个,接待服务群众4969人。二是畅通用工平台。积极利用云平台搭建“线上+线下”招聘平台,打造“就业服务不打烊、网上招聘不停歇”的线上“春风行动”。到目前,邹平市人社局已发布10期重点企业用工岗位需求目录,举办共计32场招聘会,开展招聘会线上24场,线下8场;累计提供就业岗位5800余个,初步达成就业意向3200余人,有效促进农民工作就业。三是切实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发放个人创业担保贷款227笔,金额4168万元;发放创业场所租赁补贴28万元,发放一次性创业补贴43.2万元,以创业促就业。
乡村公益岗扩容提质。为促进农民充分就业有效增收,邹平市人社局依托16个镇街人社所,858个村级人社服务网点,精准摸脉就业难题,聚焦治理关键,对农村脱贫享受政策人口、低收入人口、残疾人、大龄劳动力和就业困难群体人员分类摸底调查,按需分类、因地制宜设置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社会事业、设施维护、社会治理5类岗位,以小岗位撬动大民生,打造创新就业服务的邹平样板。目前,邹平市共设岗乡村类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类3332个,已全部上岗,在基层社会治理尤其是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职业技能持续提升。积极推广“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的培训模式,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线上和线下融合发展,为各类劳动者提供更便捷化、多样化、个性化的线上培训服务。不断丰富培训工种,拓宽培训范围。目前已将30余个培训工种纳入我市补贴性职业培训的范围,母婴生活护理、家政服务、会计软件、办公软件、茶艺等培训工种陆续开班;积极推广“创业培训+N”培训模式,提升农村劳动力等各类创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目前,开展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2450人次,公益岗岗前培训3268人,累计培训各类劳动者5718人次。制定发布《关于加快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壮大优化技能人才队伍的通知》、《邹平市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工作推进计划》,全面推动人才自主评价工作,截至目前,新增技能劳动者2388人,其中高级工及以上103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