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5年08月05日
西董街道
养老织网护耆年 护小添翼促成长
□ 通讯员 侯书倩 报道
西董讯 “开饭啦!”咬一口馒头,吃一口菜,再舀一勺汤……西董街道段家村的孝善食堂里热气腾腾,老人们聚在一起热热闹闹拉家常,欢欢乐乐尝美食,这样的场景在西董街道每家孝善食堂时有发生。
近年来,西董街道聚焦“老有所乐、幼有所育”目标,以“养老、敬老、助小、护小”四个重要方面为切入点,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工作,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小有所“爱”。
“养老”赋能,构建幸福暮年保障之网。在西董,像段家村这样的孝善食堂已有6处,连同12处幸福新村,共同织就“孝善食堂+”养老服务网。而在鹤伴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另一种养老模式同样暖心,老人们定期在公益集市上免费理发,在合唱班里排练新曲。“我们通过经济共担、积分激励,让老人既能抱团吃饭,又能享受义诊、便民服务。”社区党支部副书记张键指着墙上的活动日历,上面密密麻麻写着七月的安排——书法课、健康讲座、邻里茶话会,“要让老人走出小家,融进大家,享受到‘家门口’的贴心便利。”
“敬老”深耕,厚植尊老爱老文明之风。午后的阳光透过紫藤花架,洒在西董街道侯家村的庭院里。“好媳妇”吕学锋正给围坐的老人们讲自家故事:“俺公公行动不便,每天给他做饭、喂饭是本分,人心换人心嘛。”这是街道“庭院+家风”活动的常见场景,通过“最美家庭”“好儿媳”评选,让孝老爱亲的故事走进寻常巷陌。城市社区里,“鹤伴夕阳暖”品牌活动同样热闹。重阳节的饺子宴上,年轻人给老人捶背揉肩;春节的写春联现场,祖孙俩合作完成一幅“家和万事兴……,敬老的暖流在城乡间流淌。
“助小”添翼,助力儿童逐梦成长之路。苍山巍巍,松涛阵阵。在鹤伴山抗日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小学生王俊凯睁大眼睛,听大学生志愿者讲解家乡的革命故事。“这是当年‘钢八连’浴血奋战的地方,青山苍翠埋忠骨,英魂长存励后人。我辈要好好学习,自强上进!”
依托“青鸟计划”和“滨滨学堂”,西董街道组织青少年走进红色文旅景点,让红色基因在研学中传承。而在鹤伴春天小区的“助学小门”处,民警张啟浩正引导孩子们过马路。“这个通道打通了学校与小区的‘最后一百米’,每天护着300多个孩子上下学,家长们都放心。”从精神滋养到安全守护,“助小”的双手托举着孩子们的成长路。
“护小”筑基,筑牢儿童健康发展之基。“在这里喊出来,心里就舒服多了。”鹤伴中学的情绪宣泄室内,初三学生小林对着沙袋轻声说。学校的“双线四维”心理体系里,既有必修的心理课,又有一对一的咨询室,心理老师孙秋芝展示着数字档案:“通过动态监测,85%的学生焦虑指数下降了。”校外,2000多个家庭正跟着“家长学心理”课堂学习沟通技巧,市民刘女士说:“以前总跟孩子吵架,现在学会了倾听,家里笑声都多了。”从校园到家庭,一张心理防护网悄然织就。
夕阳西下,段家村的孝善食堂里,老人们渐渐散去,远处的鹤伴小学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在西董街道,养老的暖、敬老的情、助小的力、护小的爱,正化作看得见的幸福,写在每个人的笑脸上。